目前分類:筆記 Note (11)
- Dec 06 Sat 2014 15:14
2014青年電影速記(FIRST青年電影展-台灣篇序文)
- Feb 18 Fri 2011 22:46
《奪魂鋸》- 恐怖片的創新與耗盡
- Apr 02 Thu 2009 14:58
朗瓦的魅影 Le Fantôme d'Henri Langlois
- Aug 30 Thu 2007 21:43
柏格曼電影中的女性與婚姻
- Aug 19 Sun 2007 17:54
小孩與女人- 略談當代伊朗電影 (下)
- Aug 18 Sat 2007 13:35
小孩與女人- 略談當代伊朗電影 (上)
《當我成為女人時》(The Day I Became a Woman) 劇照
- Feb 26 Sun 2006 10:02
重看經典 - 《教父》《教父續集》
- Jan 18 Wed 2006 09:53
連署 - 搶救台灣最後一座電影製片廠
- Sep 01 Thu 2005 13:30
電影全球化 film globalization
- Jul 22 Fri 2005 09:50
作者論 Auteur theory
個人和制度影響歷史,概念亦然。電影史最具影響力的概念之一,是深信一位導演能承擔著一部電影的形式、風格和核心責任。作者論(Auteur theory)指出電影導演如果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展現出題材與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特徵,就可算是自己作品的作者。1954年楚浮在《電影筆記》上首倡作者論,認為電影的作者應是導演而非傳統中認為的編劇。後來《電影筆記》中對於美國導演是否能稱為作者而引起激烈爭論,一些美國導演如希區考克、霍克斯與普明傑等在這場論戰中確立其地位。之後作者論分裂成兩派,一派強調導演在作品的藝術風格與場面調度上有其獨特個性,一派則認為導演的個性體現在其多數作品上,有一貫主題與內涵才能稱為作者。
作者論在1950、1960年代迎合了西方導演個人化創作與自我表現的需要,減少片廠對創作的影響,而其缺陷則是產生只要在作品中有其獨特個性即可稱為上品的弔詭,且容易忽略時代與社會對於影片的影響力。1960年代中期後,意識型態與結構主義的批評出現,作者批評中的中產價值觀受到攻擊,1970年代開始,電影的批評範疇產生重大變化,如電影符號學、第三世界電影研究的出現,讓作者論批評的主導性減輕。而今日,作者論的概念再度被重視並重返主流,成為電影批評方法的主要思維。
一些電影作者的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