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復仇》

        在結束八年的紀錄片生涯後,今村在
70年代末期,又回歸到劇情片的拍攝。1979年完成的《我要復仇》,是部著重於描寫男性復仇力量的犯罪電影,被譽為「70年代最優秀的日本電影」。影片改編自一則真實的社會新聞,一個犯下連環殺人案的兇手阿嚴(緒形拳飾),自青少年時期就經常入獄,成年後更多次犯下詐欺及劫殺案件,片中他一連殺了五個人:兩名司機、一位律師、一對母女,透過雙敘事線(阿嚴與父親)生活的對照,既表現了阿嚴精準且冷靜的犯罪行為,也隱隱暗示著阿嚴的犯罪心理。
 
 

今村用了巨細靡遺卻極為冷靜的手法,紀錄了阿嚴的犯罪過程,卻拒絕解釋阿嚴的犯罪動機及心理狀態,影片僅可從兩部分去猜測阿嚴的犯罪心理,即是在年幼時看見父親(三國連太郎飾)被軍隊羞辱,以及父親與自己妻子的一段不倫之戀。但卻沒有進一步地證實這兩個事件,與阿嚴的行兇動機有任何的直接關係,避免了簡化的心理分析,以及煽情的情緒渲染 
 

此外,影片結束於一個超寫實的情境中,在阿嚴死後,父親與妻子上山灑下阿嚴遺骸,拋出的骨骸卻停在空中,遲遲無法落地,直到最後整個骨灰罈都停在高空中,或許我們可以解讀為阿嚴的復仇意志從未消散,或是如此難分難解、無以名狀的「恨」,仍然存在於每個時代。十足旁觀者角度的冷靜分析,使得《我要復仇》和過去常見的「復仇」電影,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自然法則的維護者《楢山節考》  
 

今村導演一向關注低下階層的生活,並對生命力的旺盛予以讚嘆,而在《楢山節考》中,更能感受到人類本能性的求生力量。《楢山節考》是深澤七郎根據一則古老傳說所寫的作品,早在今村之前,另一位日本巨匠木下惠介,就曾在1958年以日本傳統的歌舞妓風味拍攝此片,在緩慢的節奏下,穿插許多日本民謠,十足的日本風味;此外,整部影片只有最後一場是實景拍攝,其他皆為舞台佈景,與今村所拍攝的版本,截然不同。 
 

《楢山節考》在今村導演的詮釋下,成為一則謹守自然法則的寓言故事,一個貧瘠落後的山村,人們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為了生存,只好將年滿七十的長者,不論健康與否,一律丟棄山中,任其自身自滅,以節省有限的糧食配給。
 

片中老母親阿玲婆(坂本スミ子)所代表的,是女性的尊嚴及堅強的性格,她坦然地面對生死,扮演著自然法則的維護者角色。如片中她對鄰人所說:「傳統就是傳統,慈悲心沒辦法改變什麼。」在貧困的生活中,為了延續生命所存在的淘汰原則:「己死而令他生」,雖然殘酷,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閉塞的蠻荒環境下,人們接受了宿命論的支配 
 

《楢山節考》影片前半段,細膩地展現的阿玲婆上山前的一言一行及瑣碎事務,如為了裝出老態,她刻意駝背走路、砸斷自己的門牙,迎娶媳婦入門。然而她並非完人,如在雨松家遭活埋的一晚,她刻意將松子趕回雨松娘家,於是懷胎的松子就這麼死去,人性並不是非黑即白、善惡分明,而是存有許多灰色地帶,隱藏著自私及險惡。

       

        大量的空鏡頭穿插是《楢山節考》另一個顯而易見的特色,片中運用大量的空鏡頭,將楢山四季的景色描繪的生機處處,展現出大自然的韻律,並表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此外,今村更透過對動物行為的描繪,如蛇口吞鼠的空鏡,暗喻了人類也正為了生存,進行著殘酷的淘汰行為。 

       
在一些生活細節的鋪排下,阿玲婆終於上山,而這段漫長的朝山路程,今村導演透過近、中、遠景的交替呈現,將生死抉擇定格在母子親情之間,兒子的悲痛不捨,對照老母親的從容赴死,除了深刻地展現難分難捨的動人親情,也從原始人性中,感受到面對死亡時的生命尊嚴及人性光輝。但今村並非全面地肯定人性皆善及親情無上,仍然諷刺地穿插另一位兒子將老父親推下山谷的殘忍行為,人為求生的本能悲哀,令人怵目驚心。
 
 

        電影和原著中有部分不盡相同,在電影意念上,今村確實保存了深澤七郎的創作精神,但卻修改了部分情節,如在片中便增加了一個辰平的弟弟-利助的角色,他不僅是家中勞動力的代表,更象徵了「性」,因為他其貌不揚且精神怪異,所以一直沒有女子願意和他交往,於是他為了解決性慾,進行荒唐的「人獸交」,以及與大嫂的亂倫行為,在如此貧瘠的環境中,除了糧食的缺乏外,更有性慾的不滿足,於是性慾的苦悶,成為影片所延伸出的另一個現象。 
 

        對於性慾的探索,也一直是今村導演所感興趣的部分,這也難怪今村會在影片加入利助這個角色,「性」在《楢山節考》中,不僅是人類本能的表現,更是延續後代的一種手段,也間接帶出新生與衰老間的交替,遵照自然界冥冥中的循環:「新舊交替,生生不息」 
 

        而在《楢山節考》之後的幾部作品,今村導演更加專注地描繪男女之間的性與愛。其中又可從《鰻魚》及《紅橋下的暖流》中,直接觀察到男女間性慾的展現。

豐沛的情愛性慾
 

     《紅橋下的暖流》

       
拍攝完反戰意味濃厚的《黑雨》,及描寫販賣女子的業者《女衔》後,今村導演的創作沉寂了八年,直到九零年代末期才完成描寫男女情慾的《鰻魚》。而他也以這部作品,第二次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殊榮。《鰻魚》描述白領階級的山下拓郎(役所廣司飾)在因殺妻入獄服刑後,重新回到社會,接受另一份感情的過程。
       

        《鰻魚》是一段邊緣人物的心路歷程,它以愛慾的角度切入,並反映出社會的疏離、人心空虛,及對人性的不確定感,這或許也跟九零年代日本經濟蕭條的背景有關。而今村所慣用的動物暗喻,這次則以「鰻魚」作為劇中人的象徵,鰻魚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迴游到海中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在迴游的過程中,意志堅定,不被任何困難所阻撓,就如同服部對山下的愛意與執著,服部最後也接受了服部,服部取代了鰻魚,成為山下最忠實的伴侶。
 

        在表現男女調情或性愛場面時,今村貫用一種從遠處觀察,像是偷窺一樣的鏡位,鏡頭每每穿越門框或窗櫺,使得男女間隱密的親密行為,無所遁形。從早期的《豚與軍艦》便大量運用這種手法,到了作品後期,描繪男女情慾的部分加重,這樣的手法更是顯而易見。「性」是種自然的本能行為,今村作品中的性,不僅是男歡女愛,更是另種溝通、結合的方式,如《鰻魚》及《紅橋下的暖流》,皆是透過性愛,彼此獲得撫慰及救贖;而性愛,有時只是孕育生命的手段,像是《楢山節考》及《日本昆蟲記》,僅是為了延續後代。
 

《鰻魚》可說是今村昌平最為「溫和」的一部作品,相較早期那些尖銳諷刺的作品,《鰻魚》雖然也荒謬可笑,但卻明顯缺乏在過去影片中的明快有力,而役所廣司的整體表現上,也是虛弱、被動的,與緒形拳充滿動能的展現,相去甚遠。 
 

然而,同是役所廣司與清水美砂主演的《紅橋下的暖流》,就不是如此地溫文儒雅了 
 

        落魄的失業中年男子陽介(役所廣司飾)因為聽信老人的話,來到紅橋下尋找一枚值錢的黃金瓶子,然而,陽介並未找到瓶子,反而邂逅了住在紅橋下的女人佐惠子,佐惠子天生異稟,憑著與別人發生肉體關係時,體內所分泌出的大量「暖水」,有本事讓花兒盛開,將屬於大海中的魚群召集到河裡,最重要的,她讓所有沐浴在自己「暖水」下的男人,都得以重捨失去的活力。

       
充滿性愛狂想的《紅橋下的暖流》,以誇張甚至是不可思議的方式,表現了「暖流」直噴的驚人景象,男女間的性愛成為拯救彼此的途徑,男人因性而恢復活力,肯定自我;而女人則透過性,獲得真愛。片中插入了許多自然萬物展現生機的景象,用「暖流」孕育自然,使之生生不息;此外,片中也存在著超現實的幻境,如陽介在太空中(女人子宮)的漫遊,象徵了男人在性愛激情下的活力重返,今村導演對女性及其生理機能,作出了神秘主義,近乎是異想天開的閳釋。
 

今村的作品風格是較屬寫實派的,經常採取真人真事改編,並講究場景設計及人物造形的寫實呈現,但在其表現風格上,卻是誇張且充滿張力的,在今村作品中的另一個特點,即是所謂的「超現實情境」,這個特色在《紅橋下的暖流》最為顯著,但除了用來表現性愛的愉悅外,今村在後期的反戰作品中,也時常運用,如《黑雨》中描述戰爭無情時,直接採用聚光燈的舞台效果;或是《肝臟大夫》原子彈投下後,所產生的原爆雲,竟像是一枚紅腫的肝臟。諸如此類的超現實情境,點綴了原本樸實的影片風貌。 
 

深沉的反戰意識  
 

與今村大部分的影片相同,《黑雨》也是改編自文學,電影依據井伏鱒二所寫的戰後小說而改編,講述在1945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後,所造成的可怕襲擊,以及在戰後,日本人民對原爆受害者的歧視。原作的《黑雨》是一部半紀錄式(semidocumentary)的小說,小說副標題則是「姪女的婚事」;而電影也忠實地以一位女孩的婚姻為主線,並穿插了戰後其他受害者的際遇,平實且含蓄地道出戰爭的殘忍,及戰後生活的恐懼不安。 
 

戰爭固然無情,但影片的重點不僅是戰爭表面的可怕,更強力的傷害即是日本民眾對於受害者的歧視,對於受害者而言,這些不平的輿論,就像是二度創傷,剝奪了他們繼續生存的權利,人性的自私及劣根性,潛藏於《黑雨》的戰爭迷霧中。片中男主角說了一句話:「不正義的和平,總比公平的戰爭要好」,所謂「不正義的和平」,指的或許就是這種表面上的包容,戰爭最大的犧牲者與受害者,永遠是庶民階級,而非那些有權勢的菁英。
 

《黑雨》在當年上映時,曾被中國影評人強力抨擊,視為「戰後日本受害者的呻吟」,再度將此片與二次大戰的責任歸屬作直接聯想,今村導演畢生以電影印證自身的反戰立場,但我以為《黑雨》並非僅僅為二次戰後的日本人民作抗辯,而是一種身為人類,對無情戰爭,及戰爭受害者的人權剝奪,表達深沉的省思,透過電影,讓戰後那份龐大的集體意識,低迴不已。 
 

        同樣是描述日本廣島原爆事件的《肝臟大夫》,較不像《黑雨》沉重,可說是回歸到早期所提倡的「重喜劇」風格,在幽默諷刺的筆觸下,對無情戰爭的深深喟嘆。
 
     《肝臟大夫》
 

        《肝臟大夫》改編自版口安吾原名小說,今村讀完後深受感動,決定將它拍成電影,獻給當醫生的亡父。故事發生在原子彈空投廣島的前夕,離廣島不遠處的一座貧瘠小島上,肝病肆虐,赤木大夫招集了一群活在戰爭邊緣的人,包括年輕妓女、淫亂的僧侶、染上嗎啡癮的醫生和受傷的德國逃兵。當廣島上空升起巨大的蘑菰雲時,赤木隔岸遙觀,卻覺得它就像是一塊腫大的肝臟。 
 

        一生立志醫治肝臟病的赤木大夫,是今村電影中典型男性形象的代表:樸實、充滿活力,且遵守著某種信念,當他在大街上快跑穿梭,從步伐中顯現的喜劇色彩,讓他的醫治使命不再顯得嚴肅;和《我要復仇》中的父親有些相似之處,他們都受到年輕女子的誘惑,但卻箝制於道德下的規範,諷刺的是,他一生所信仰的天皇統治,卻為他招致了死亡的終結。 
 

        五個人,五個不同地位階層,在戰火下相濡以沐,而每個人在戰爭前夕所感受到的,也不盡相同;赤木大夫一生行醫,有些執迷地將所有病痛當作肝臟病醫治,就連看見原爆雲也認為是一塊肝臟;年輕妓女愛上了赤木大夫,義無反顧;染上嗎啡癮的醫生,仍翻箱倒櫃地找尋嗎啡,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原本應是扮演指引、救贖角色的僧侶,其敗德程度與其他人不相上下。今村在影片前段,細膩地描寫每個人的慾望如何得到滿足,以及他們彼此間的命運交織,最後,當原爆雲升起時,所有人都是「死亡」的相同命運。 
 

        今村最後的遺作《911事件簿-日本篇》,更以十分鐘的短片篇幅,強烈地表達對戰爭的憤怒,是在他作品之中,反戰意識最直接的一部 

       
911事件簿-日本篇》,描述一名效忠天皇在戰後回鄉的士兵,因為受到戰爭中慘殺的震撼,開始認定自己是一條蛇,而非人類。於是他宛如蛇,緩緩地爬行回自己的家鄉,在老母親面前生吞老鼠,母親認為有這樣的兒子是種恥辱,便將他逐出家門。爬出家門後,根據蛇生活的本能,它游移到了河邊,如同蛇一般,繼續生活下去。
 
 

        人類在遭受戰爭的強烈傷痛後,其隱藏的動物性被放大,甚至取代了人性;而「世界無聖戰」也諷刺了當時被視為「聖戰」的911事件,對於人等同於蛇這樣的隱喻,今村昌平再度對戰爭表達了直接且深沉的憤怒。 
 

相當遺憾地,今村導演已在今年五月,因肝病而與世長辭,各大媒體皆以「獲得兩次坎城的名導逝世」為標題,予以悼念。長年與今村合作的演員緒形拳,如此形容今村導演:「我深受他旺盛的生命力所吸引,我最懷念的就是每回要拍片前,他中氣十足地高喊一句:「預備!」現場立刻肅靜,影藝人生就在眼前展開的那股渾然」,於是我們從這些充滿人性關懷的影像中,看見了今村導演的豪氣與謹慎,而這些都永遠深刻在電影裡,不曾褪去。


今村昌平 作品年表


1958 《西銀座站前》In Front of West Ginza Station  

1958 《被盜的情慾》Stolen Desire   

1958 《無盡的慾望》Endless Desire   

1959 《哥哥》(另譯:《次弟》)My Second Brother   

1961 《豚與軍艦》Pigs and Battleships   

1963 《日本昆蟲記》The Insect Woman   

1964 《紅色殺機》Intentions of Murder   

1966 《人類學入門》The Pornographers   

1967 《人間蒸發》A Man Vanishes(紀錄片)   

1968 《諸神的慾望》The Profound Desire of the Gods   

1970 《日本戰後史─女酒吧侍應的生活》(紀錄片)  

1975 《滯留海外的慰安婦》Karayuki-san, the Making of a Prostitute(紀錄片)  

1979 《復仇在我》Vengeance Is Mine   

1981 《亂世浮生》Eijanaika   

1983 《楢山節考》Ballad of Narayama 

1987 《女衒》Zegen   

1989 《黑雨》Black Rain 

1997 《鰻魚》The Eel   

1998 《肝臟先生》Kanzo Sensei   

2001 《紅橋下的暖流》Warm Water Under A Red Bridge   

2003 911事件簿》11'09'01 - September 11(短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