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22 星期三 播映場次依序 :《部落之音》《流離島影I 》《背起玉山最高峰》《天堂小孩》
部落之音 / 原民映象 / 136分
放映日期:3 / 22(三)14:00 4 / 6(四)19:00
作者:李中旺
Mihu(彌互)意味著相互彌補缺失,共同創造全新伊甸園。
這是大安溪畔雙崎泰雅族部落在九二一後共同期望的遠景。
然而,在資源有限、現實條件不同的狀態下,並非部落人皆參與這樣的重建道路,累積已久的恩恩怨怨在地震中,突然一下子浮上台面…。地下電台主持人巴亞斯在其中穿針引線,希望部落人能安靜聽聽不同的部落之音。
流離島影I / 愛台灣 / 合映97分
放映日期:3 / 22(三)19:00 4 / 4(二)16:00
《小琉球-浮球》李志薔
l 新生之路
18歲的牛偉東來自河南省的一個小縣。他和一群來自四川、安徽、山東、河北等地的大陸青年,搭乘同一艘交通船抵達小琉球的海上旅館。憑著初生之犢的勇氣,暈船之餘,他仍對未來充滿期盼與夢想。
l 望鄉
25歲的阿生,來自大陸福建。漁工生涯已經超過五個年頭了。去年,他生下第一個小孩,未足月,他便又出海工作去了。小孩的面孔,在強烈的思鄉情緒下,漸漸變得模糊起來。
l 鳥人阿揚
35歲的阿揚,來自大陸惠安,有一個十歲的小孩。他在外面漂泊已經八、九年了。阿揚說,自己就像一隻海鳥,飛出去,不曉得什麼時候飛得回來?飛回來後,也還得再飛出去。也許停下來,就是接受死亡的時候。
《澎湖-西嶼坪》朱賢哲
有十幾個人活在一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島,我們很難知道這個小島從有人煙到興盛時期的二百多人,再到不久的將來人口全部凋零或外移------這是否就是偶然性,如是,我們用緩慢凝視的鏡頭,與這偶然性交會,傾聽卑微的人與自然之間的耳語。
西嶼坪島上四戶人家,兩戶是殘障的獨居老人,另兩戶各有一長期疾病患者及一腦性痲痺患者,島上分配四名駐島警察,分別有和長官互告訴訟者、涉職業賭場者、毆打長官者。孤立與遺忘不僅是這島嶼的特質,島上這十幾個人無論本地人或暫時的駐警同樣是被遺棄的邊緣人。然而,即使大自然與社會逐漸遺忘他們,他們卻也快樂地在此生活,宛若生命在此低聲循環。
《金門-03:04》黃庭輔
這是一場沒有期待的期待"….. 隨著建醮的銅鑼敲打聲響,我們進入一連串由雜音,噪音,與環境音包圍著的影像世界。你也許會受干擾,也許會不習慣,或者,你根本不在乎,因為視覺上的考驗更是讓你摸不著頭緒。導演到底要說什麼故事? 影片中,我們竟然找不到主角,也無任何特定事件必須聚焦,我們似乎陪著導演一同等待,等待鏡頭關上,影片結束。
《烏坵:輻射將近》周美玲
1998年初,烏坵被宣佈為「核廢料最終儲置場」優先預定地,質樸的烏坵居民說著一口旁人聽不太懂的浦田話,生澀的對著鏡頭抗議;隨著面對鏡頭的次數增加,隨著台電熱烈張揚著回饋金三十億,我們看到影片中蔡老師的身影日漸憔悴,而當地居民的態度卻搖擺起來,是影片的拍攝加速人民的決定,還是人心的複雜導引作品呈現?
背起玉山最高峰(46分) / 天堂小孩(14分) / 原民映象
放映日期:3 / 22(三)21:00 4 / 8(六)19:00
作者:馬耀.比吼
《背起玉山最高峰》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登山隊伍往往要仰賴原住民嚮導的帶領才能進入山地,而東埔的布農人士最優秀的高山嚮導。雖然身兼認路、找水、尋覓營地以及背負重物的重責大任,並且因為嚮導工作而傷害自己健康,他們都被稱作為挑夫,而征服台灣百岳的美名,都歸功於來自都市的登山者。本片紀錄了東埔不農人目前的生活,也希望為當年其為台灣登山運動的付出留下影像紀錄。
《天堂小孩》
在三鶯大橋下有個阿美族的聚落,東邊有座垃圾山、西邊有個廢棄毒物窟。政府不清垃圾山、不除廢料,卻清楚了阿美族人的家。這樣的政府,大人看在眼裡,心裡難過;小孩卻還天真高興的嬉戲,如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