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波拉1979年的作品《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中,華特.莫曲(Walter Murch)用了160個不同的音軌處理整部電影(尤其是戰爭場面)的音樂與音效細節,本片的第一場戲幾乎可以拿來當做電影混音的完美範本。電影開始於一個悶熱午後,男主角Willard(Martin Sheen飾)躺在西貢旅館房間裡的一連串鏡頭,聲音層次決定於Martin Sheen的心理狀態,噪音是主觀心理的認定,當然可以隨時轉化,這些叢林中的畫面,是幻想、是夢境,或是嗑藥後的神智不清,電影不僅以The Door(The End)的音樂為底,更透過聲音的「轉場」使得電風扇運轉聲,轉變為回憶中在叢林裡的直升機螺旋槳聲音、汽車喇叭聲變成鳥鳴、而一隻蒼蠅的嗡嗡作響也轉變成蚊子的聲音…讓這一連串的疊影在音樂的烘托下,顯得更加迷離。

其實在柯波拉先前作品《對話》(The Conversation,1974)中,就已專注在展現聲音層次的細膩度,《對話》幾乎可說是以「聲音」為主角,由金哈克曼(Gene Hackman)扮演的竊聽專業人員,驚悚片情節中所包裹的是情報工作所蘊含的道德與人際日益疏離問題。美國在歷經冷戰及尼克森水門事件之後,那樣「無所不在的監控」權力壓迫下,開始有電影對媒體、監控、溝通、疏離等問題進行再思考

關於THTomlinson Holman 
 

美國著名的影視聲音理論家、錄音技術發明家及教育家,長期從事音頻技術工作,多項實驗結果改進了影式錄音的製作質地與流程。他提出的聲音認證標準「THX」改變了影視聲音的監聽環境,大大提高了聲音技術的製作品質。 下文為Tomlinson Holman所著電影電視聲音:錄音技術與藝術創作一書後的附錄

這裡提供一些經典影片,每當被問到
你曾經觀賞過那些優秀影片時,這些影片就會從我腦海中浮現。這些影片既包括了一些在聲音創作上有所突破的作品,也包括了一些曾經引起強烈反映的影片。這些影片不僅在首映時曾引起轟動,在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後,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八又二分之一》  
2001太空漫遊》 
《安妮霍爾》
  
《現代啟示錄》

《春光乍現》
 

《桂河大橋》 

《布利特》

《酒店》

《北非諜影》 
《新天堂樂園》  

《大國民》 

《同流者》 

《奇愛博士》 
《齊瓦哥醫生》 

《夢幻成真》  

禁星之旅

《亂世佳人》  

《大逃亡》  

《阿拉伯的勞倫斯》 

與安德烈的晚餐

《窈窕淑女》  

《亂》  

尋找鮑伯費雪

《熱情如火》  

《奧菲的選擇》 

《萬夫莫敵》(庫柏利克) 
《星際大戰》 
末世紀暴潮

《舞國英雄》 
《十二怒漢》

《喜宴》

《誰怕吳爾芙》 

《控方證人》 

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