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坦金戰艦》「奧迪薩石階」分鏡  

蘇聯蒙太奇(Soviet Montage)始於20年代中期,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蒙太奇運動崛起於商業的電影工業中,並以其創新、高度智性的蒙太奇手法,開創了電影的新風貌。此外,蒙太奇電影工作者,認為理論與製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故他們也撰寫自己的電影概念,並反對傳統的電影立場,蒙太奇運動被視為引發觀眾之革命性的電影基石。 
 

關於蘇聯蒙太奇的理論基礎,可從「構成主義」中的蒙太奇概念來說明。由於受到了來自法國立體主義和義大利未來主義混合的影響,構成主義具有激進的目標,並大肆攻擊傳統的藝術形式。構成主義強調藝術品是由各部分組合而成的,組合的過程有時則被稱為蒙太奇(Montage),Montage一詞源自於法文中的建築詞彙,後期電影工作者也應用蒙太奇一詞,指稱透過鏡頭剪接完成一部影片。

       

        在建構與重組之間,各導演為蒙太奇所賦予的美學意義,也不盡相同:

        庫勒雪夫(
L.kuleshov
)、普多夫金(V.Pudovkin 
 
 

庫勒雪夫和普多夫金對於蒙太奇的概念,相較其他導演而言,是較為保守的,他們所討論的蒙太奇,主要是以清楚陳述與情感渲染為目的的剪接技術,在普多夫金的解釋中,蒙太奇是動盪的、不連續的敘事剪接。 
 

        維多夫(D.Vertov  
 

        維多夫則激進地強調紀錄片的社會實用性,「無意捕捉到的生活」才是一部真實電影的基礎,蒙太奇不僅是一種技巧,它更是整個電影製作過程:「透過選擇一個題材、一些片段,以致所有影片的組合,都牽涉到影片真實的選擇和結合」 
 

        艾森斯坦(S.Eisenstein 


       
        
這位被譽為”21世紀的達文西的電影工作者,所發展的蒙太奇概念最為複雜,他堅信蒙太奇不僅僅是侷限於剪接,或一般構成主義的藝術,在1929年所提出的「衝擊蒙太奇」中,主張蒙太奇應以元素之間的衝擊來理解,鏡頭不該被視為連接的,而該是彼此激烈衝突的,正反元素衝擊之後所產生的綜合體,將超越之前各自獨立的元素意義。蒙太奇迫使觀者感受到元素之間的衝突,進而在他們心中產生一種新概念。由衝擊蒙太奇中,艾森斯坦預見了一種「智識」(intellectual)電影的可能性,這種電影並不企圖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傳達一個抽象概念。
      
 
劃時代的《波坦金戰艦》 

       
1925
年由艾森斯坦執導的《波坦金戰艦》,在當年廣受佳評,並被視為蘇聯蒙太奇運動的經典作品。《波》片不論在敘事題材、剪接手法、場面調度上,皆展現了蘇聯蒙太奇的創作精神及美學特色。
 

   《波坦金戰艦》

        蒙太奇電影通常以革命運動的起義、罷工和其他一些鬥爭事件,作為題材的選擇,《波坦金戰艦》為1905年著名的革命歷史故事,描述戰艦上的水手士兵因上層軍官不理會食肉已腐爛,仍供給士兵食用,在抗議無效之下起而叛亂。影片一開始,便以海浪拍擊岩岸和列寧的宣言「為革命而革命」的插卡字幕互剪,開啟了後段壯志滿懷的革命行動。 

       
蒙太奇的導演深信,倘若風格的技巧能夠製造最大的衝突及爆炸性,將能更強烈地影響觀眾,故他們經常以一種鮮明、充滿能量的方式並列鏡頭。一般而言,蒙太奇電影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型態電影拍製,包含更多的鏡頭數量,蒙太奇工作者經常將一個單獨的動作,分割成兩個或以上的鏡頭,這些鏡頭牽涉到時間、空間、畫面的緊張狀態。

       
其中最著名的例證,是片中一場戲裡正在洗盤子的水手,憤怒地將盤子砸碎一個,這個可能只發生在一剎那的姿態,被分散地以十個鏡頭表現出來,這樣的重疊鏡頭,更加強調了叛變的行動,並且透過矛盾的空間配置,與錯亂的運動方向,觀眾被迫去建構一個一致的時空。

       
影像對於艾森斯坦而言,並不拘泥於場景間,只要主題相關,可衝撞出不同意義者,皆可自由地被連接。這種超出場景的隱喻法也出現在本片中。在戰艦砲兵發動反擊沙皇部隊時,艾氏以一組蒙太奇作為後面反擊行動的暗示,他分別拍攝了三個不同姿態的石獅子(沉睡、驚醒、站立),呈現出動畫般的行動感,隱喻人民的力量已悄然覺醒,且如同獅子的怒吼,一發不可收拾。順便一提,這段石獅,後來也在《愛與死》中,被伍迪艾倫揶揄謔仿,用來表現男人不舉的樣子。

       
而他也認為畫面中的元素,具有各式各樣的牽引力,導演可以在這些牽引力之中製造衝突,如方向、體積、深度、明暗、各種焦距的衝突等等。本片的「奧迪薩石階」片段是默片史上剪接的經典,艾氏充分運用其衝擊蒙太奇理論,使每個鏡頭的光明/黑暗、直線/橫線、遠景/特寫、長拍/短片、靜止/運動,成為強烈的對比。
 

       
「奧迪薩石階」在整體的運動方向及構圖上,採取一種斜角的構圖方式。如沙皇軍隊位居上方向下方射擊,處於一種戰略上的優勢;而慌亂失措的人民則往下逃,代表一種被逼入絕境的狀態。斜角對立相對於水平及垂直構圖,在觀者的心理效應上原本就更具動態與力量,配合緊的取鏡(tight frame)和遠景/
特寫的交替,更使得這場戰役極具戲劇張力、震撼效果加倍。在電影《鐵面無私》中,也模仿了這段奧迪薩石階,為這段經典的剪接範本獻上致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