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因為戰敗,承受嚴重的經濟及政治問題;然而在
1918年至1933年這段期間,納粹奪取政權,德國的電影工業,就規模、技術水準和世界影響力而言,僅次於好萊塢,位居第二。在戰後的幾年間,全球的反德情緒逐漸瓦解,德國電影開始遍布海外,並在1920-1926年之間,出現了一個重要的電影運動: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

        在德國表現主義興起之前,德國政府在
1916年,全面禁止外片進口(因政治因素而禁演,除了丹麥(中立國)),為了因應戲院的需求,德國電影產量激增,製片公司快速成長,從1911年約10家,到191425家,1918年時已有至少130家。
 
 

到了一次大戰末期,政治軍事需要驟減,導致政宣片的產量下降,整個德國電影工業集中生產三種類型:冒險動作片(間諜、偵探及充滿異國情調的電影)、關於性剝削,以教育姿態處理同性戀或娼妓題材的電影(電檢制度取消的結果)、以及史詩電影。 
 

UFA公司所出產的古裝片,大多模仿戰前義大利的史詩電影,其中最著名的導演為劉別謙(Ernst Lubitsch),他在1919年完成的《杜白麗夫人》(Madame Dubarry)在海內外獲得熱烈迴響。1923年,他成為第一位到好萊塢工作的外籍導演。(註1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德國表現主義(1920-1927)最具代表的作品,由勞勃韋恩(Robert Wiene)執導,卡爾梅耶(Carl Mayer)編劇(註2),本片在各層面中,展現了深刻的表現主義痕跡。創新的技巧在當時被視為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l          敘事題材與架構 
 

電影開始以法蘭西斯與友人的對話作為開場,在1920年仍屬默片階段,故片中人物間的對話,皆以插卡字幕說明。故事其實很簡單,卡里加利博士來到小鎮,帶來一個神秘的餘興節目可預見未來的夢遊者西薩,但同時小鎮上也發生一連串的謀殺案。主角法蘭西斯開始懷疑謀殺案與卡里加利有關,但警方卻不以為然,於是他親自展開調查,發現卡里加利似乎精神異常,並指示夢遊者從事謀殺…..然而影片最終,觀眾赫然發現原來精神異常者不是卡里加利,而是敘述故事的主角法蘭西斯。

        表現主義是在世代交替之際,反對寫實主義的風潮之一,故其精神大大違背寫實主義的自然真實性。表現主義曲解一切具邏輯的現象,在故事與情節取向上,大都偏好聲光怪離的超自然現象、鬼神的信仰、精神分裂者的心靈世界。

  

l         
場面調度
 (mise-e'n-scene)
        
        德國表現主義的顯著特色,在於場面調度刻意的設計感,不論是幾何構圖的佈景、誇張的表演風格,表現主義不以表面外觀作為描述對象,而是藉由實體的極度扭曲,間接表達內在的情緒。
 
 

 

在佈景設計上,大量運用布景,幾乎無實景的拍攝。並且隨處可見類同的構圖、傾斜不合乎比例的建築物。所謂的類同是指在同一場景的設計上,能夠互相映襯或呼應劇中人物心理的狀態,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片中女主角珍的服裝,是以和佈景相似的鋸齒線條繪製而成。在表現主義的電影中,房屋通常是高聳尖峰而彎曲的,不協調的高度並列,階梯也歪斜不平整。如片中醫院的大廳,呈現放射狀的地板與背景高聳的建築物,象徵了主角的精神分裂,如同放射狀般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態。 
 

誇張的表現風格,也是表現主義明顯的特色之一,著濃妝的演員,他們排斥自然動作的效果,刻意地跳躍、停頓,並擺出奇特姿態與誇張表情,藉以配合整體場面調度的風格。佈景主導了演員的動作模式及姿態,如片中最著名的一個鏡頭,是西薩在前往女主角家中的路上,他神經質地斜貼圍牆行走,不時注意週遭環境的動態,在這個鏡頭中,對角構圖的圍牆,主導了演員動作;而他的緊身黑衣,也強化了整體構圖的張力。 
 

另外,為了營造電影氣氛,表現主義也運用了光線的明暗變化,除了營造氣氛,也強化扭曲的形象。如後來常在黑色電影中所見的兇殺現場,畫面上投射出高反差的光影,以影子表現兇手的殘暴和被害人的激烈反抗,用此間接的方式,除了營造神秘感,也給予觀眾更多想像空間。《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可說是這類技法的首開先河。 
 

l          其他表現主義作品: 
 

《古靈》 
        穆腦(Murnau)在1922年所執導的作品。描述一個由泥巴製成的巨人一生傳奇的故事,可說是奇特怪物的原型(如後來的《科學怪人》)從古靈的造型和扭曲的貧民區看來,其相同的質感(皆由軟土塑成),符合表現主義宣稱的類同和連結。 
 

《吸血鬼》 
        穆腦的另一部作品,本片是以19世紀中期為背景的吸血鬼故事,片中善用燈光、強調陰影的扭曲形象和詭異氣氛。以神秘帶有威脅感的吸血鬼為故事題材,是一部相當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
 
《大都會》 

        佛朗茲.朗(Fritz Lang)執導,以一個未來的大城市為背景,城內的勞工聚居在公寓處,並在地下底層龐大的工廠工作。全片也都以表現主義的風格完成,但由於本片龐大的預算與超時的拍攝,成為表現主義逐漸式微的原因之一。 
 

表現主義的預算節節升高,除了《大都會》以外,穆腦的《浮士德》也同樣超出原始預算及拍攝進度,導致UFA電影公司債台高築,面臨龐大財務危機;而此時,表現主義的電影工作者,也紛紛離開德國,遠赴好萊塢發展,佛郎茲郎雖然留下來,但《大都會》被攻訐為豪華浪費後,他不但自組公司拍攝影片,風格也因此轉變。然而在1933年納粹逐漸掌權後,他也離開了德國 
 

另外,美國電影也漸漸進入德國電影市場,在1924年以後,開放美國電影進口,使得有些德國片為了要與其競爭,開始模仿美國劇情片,稀釋掉了德國電影重要的表現風格。 
 

由於德國文化思潮的演變,後期許多藝術家開始排斥表現主義的扭曲情緒主義,轉向寫實主義和冷靜的社會批判,這樣的特色雖不足以形成一個統合的運動,但這個趨勢仍被以「新即物主義」(New Objectivity)稱之,在繪畫創作上轉向對德國社會現實的關注;前衛的劇場也同樣的不再對角色人物極度情緒刻畫感到興趣,而更重視社會現狀的嘲諷,提倡「疏離效果」概念,對於角色和表演,應該避免完全的情感投入,才能對題材的意識形態意涵深入思考。 
 

通常和新即物主義相連的電影趨勢,即是所謂的「街頭電影」(street film)。在這些影片裡,沒落的中產階級出身的角色,突然要處於暴露街頭的環境,遭遇種種病態的社會現象。總體而言,這些電影對於片中所描述的社會弊病,並未提出任何解決的方向,因而遭受批評;然這類的作品中,灰暗影像的街景,表現了中產階級以逃避社會現實,尋求安全的感覺。 
 

表現主義的傾向仍在二0年代末期,在某些影片仍然殘存著,甚至佛朗茲朗進入三0年代的《M》(1930)或《馬布斯博士的遺囑》(Testament of Dr.Mabuse)(1932)仍有其痕跡;另外表現主義中扭曲的布景、幽暗神秘的光影仍持續影響後世恐怖片及黑色電影(film noir)(註3 



註1 -
  《杜白麗夫人》

        劉別謙的《杜白麗夫人》(在美譯為《熱情》)上映大為成功後,隨之在1923年來到好萊塢,這位身為德國最為成功的導演,很快地調整自己的風格,配合古典好萊塢敘述的方式,也成為好萊塢最受敬重的導演之一。 
 

        劉別謙拍了一系列上層世故社會的喜劇片,這些電影獨到巧妙之處,表現出彬彬有禮的舉止之下,暗潮洶湧的性愛飢渴和針鋒相對,拍攝黠慧性愛諷刺電影,這種手法也被世人稱之為「劉別謙筆觸」(the Lubitsch touch),他精湛的連戲剪接,能夠僅由鏡頭之間,劇中人物位置的移動,或指導他們的視線,表現出人物的態度。 
 

2

        卡爾梅耶後來也成為「室內劇電影」的重要編劇,室內劇電影是德國二0年代另一個電影趨勢,在國際間並未造成多大影響,但出現不少經典之作,穆腦是當中最成功也最著名的代表。室內劇電影的氣氛來自單純的場警和少數角色的心理狀態,常以當代日常環境為背景,排斥表現主義電影常見的幻想和傳說元素。
 

3

        黑色電影(Film noir  

        法國影評家尼諾.法蘭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說一詞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用語,主要指好萊塢在19401950年代拍攝,以城市黑暗面為背景,描寫犯罪與墮落世界的電影。所謂的黑色電影並非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形,它可包涵傳統的警匪片、西部片與喜劇片。被歸納為黑色電影的主要特色是:場面給人以昏暗陰森、前途無望的感覺,採用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古怪的打燈方式與畫面陰影造成來傳達宿命無望的情緒,主人翁多是道德上的雙重人格,充滿失意與孤獨,結局往往是在死亡中找歸宿。因此黑色電影可以說是美國暴力題材與德國表現主義、存在主義思想的結合體。在1940年代進入興盛期,1950年代中期後,觀眾漸漸減少。重要作品有約翰.休斯頓的《梟巢喋血戰》(1941),霍華.霍克斯的《夜長夢多》(1946),奧森.威爾斯的《上海小姐》(1946)等。






  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