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紀事高清劇照-05  

 

(先來一張我很喜歡的<夏日紀事>劇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mGuvByj2o

 

曾執導《不能沒有你》的戴立忍導演﹐在擔任2013年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頒獎人時﹐曾說:「如果你要找電影導演﹐就去街頭上找﹐因為他們都在那裡」的確﹐台灣近年社會運動頻繁﹐諸多社會不公義之事﹐也開始被長久以來政治冷感的台灣民眾關心-尤其是藝文界的創作者﹐亦積極投身了諸如”反核”、”反非法拆遷”、”反黑箱決議”、”環境保護與不當開發”等議題﹐當然也包括戴立忍、柯一正與小野等這些著名電影人。

 

關切社會議題的卓立導演﹐新作《白米炸彈客》改編自楊儒門先生的自傳《白米不是炸彈》﹐對於十年前台灣著名的白米炸彈事件﹐卓立導演剝去犯行的外皮﹐重現一位自小務農﹐關心農業與老百姓生計的市場販子﹐最後如何被迫成為炸彈客為農民發聲。同樣具備社會關懷的短片《狀況排除》﹐則描繪一對父子如何在社會角色中的對立衝突﹐最後則回歸到兒子對父輩執著精神的領悟﹐全片以黑白手持攝影﹐來彌補拍攝資源的不足﹐更顯影像之精煉;曾拍攝《流浪神狗人》的陳芯宜導演﹐在坎城影展影片合製計畫《台北工廠》與南韓導演Jero YUN合拍新作《豬》﹐以去年被迫遷離並拆除的華光社區為背景﹐短短的篇幅﹐卻道盡台灣底層人民的艱困生活﹐及天地間悲天憫人的力量﹐一股世態炎涼的感傷﹐也餘韻環繞。

 

可以說﹐年輕導演們的創作題材有很大一部分取自台灣當下時局與社會議題﹐在去年底台灣多元成家法案沸沸揚揚之際﹐兩部以性別/性向為主題的實驗紀錄片《晃遊身體》與《鐵兔子》的出現﹐宣示了台灣性別文化的不見/偏見﹐尤其《晃遊身體》以台灣資深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先生與其他跨性別表演藝術家為傳主﹐更增添了文本的趣味性﹐不啻是一擲地有聲之作。

 

除了社會現實題材﹐在這些新導演的作品中﹐也看見了一些來自前輩導演的影響﹐李宜珊《春風》所描繪的城鄉與最後敘事反轉﹐都讓人聯想起張作驥導演《美麗時光》﹐黃丹琪《夏日紀事》以兩位少年意外發現鄰居老婦的死亡﹐對照著少年渾沌未知的成長過程﹐亦頗有是枝裕和的神韻﹐許嘉文《為你點首歌》以周杰倫《雙節棍》一首時代金曲的魅力﹐串起了祖孫情感﹐生動的演出與穩健的敘事節奏﹐令人笑中帶淚。

 

一直持續有新作的沈可尚導演﹐紀錄片《築巢人》的主題雖與前作《遙遠星球的孩子》一樣聚焦在自閉症﹐但卻走進了更深處﹐《築巢人》更多篇幅放在父親作為一名照護者﹐以父子關係作為重要的基調﹐父親對孩子的辛苦付出與愛恨矛盾﹐也透露出生命中的黑暗與最不堪的一面﹐並開闢了對罕病家庭更多重的思考角度。

 

自台灣新電影開始﹐台灣電影的創作就一直是奠基在寫實主義上﹐唯有去關心真實生活﹐知道人們為什麼笑﹐又為什麼哭﹐拍出來的作品才能與觀者有所共鳴﹐這些前景可期的青年導演們﹐正在這條道路上持續探索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