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7105711-1357288491.jpg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2010) 

 

拍攝主流大片、現可說是中國最炙手可熱的商業導演馮小剛,在《夜宴》、《集結號》與《非誠勿擾》之後,繼續以《唐山大地震》來承襲他的大片使命。當中國電影產量已名列全世界第三之際(緊接在好萊塢與寶萊塢之後),每年幾部大卡司、大場面的大製作電影,絕對是中國本土市場一劑衝票房的營養針,而馮小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停跨越多類型:黑色喜劇、動作片、古裝片、戰爭片、都會愛情電影。就在馮小剛成功地以《集結號》擺脫早期電視喜劇、小品套路之後,他繼續用好萊塢類型的說故事方式,以通俗、強調情感共鳴(或說煽情)來貼近觀眾。 


《唐山大地震》並非災難片,改編自張翎中篇小說《餘震》說的是一個唐山家庭因地震巨變而親人離散的故事,女兒久久無法原諒母親,犧牲她只為救弟弟的心結延宕了三十二年,這種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手帕電影"(weepies movie),馮小剛以兩個多小時的篇幅去描繪兩個家庭的成長歷程,也道盡了中國社會三十年的變遷,並延續到汶川地震,與唐山大地震相呼應,傳達出即使天災依舊,人民與黨國一心團結,就能面對災厄、撫平傷痛的意識形態。《唐山大地震》相較之前馮小剛的作品,顯得更為成熟與流暢,故事、演員、場面調度、影片節奏幾乎都沒有明顯缺憾,(但小瑕疵還是不少,尤其是演員的“歲月痕跡”,除了飾演元妮的徐帆之外,張靜初幾乎是以同一種方式詮釋少女、少婦與中年女人),並以精準的對白與表演來表達直接的情緒與目的,而不是以鏡頭的時間長度,含蓄地發酵情感。


儘管骨子裡就是一齣感傷的家庭情節劇,然而唐山大地震作為一道沉重的歷史傷痕,影片最後勢必要從家庭的小格局,拉抬到更高的歷史社會視野,和《辛德勒的名單》類似的結尾處理,或許也是這類以真實災厄為題材時,一種必然的觀看角度。這不是一個家族的私記憶,而是彼時彼地的集體記憶。《唐山大地震》除了對親情與人性價值一再肯定之外,影片裡解放軍養父那句:親人,終究是親人,終可嗅到中國大一統的氣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