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末日預言、自然災害、自私人性, 以及總在影片最後散發出愛的光輝等等災難片必 備元素用之殆盡時, 《2012》究竟還能如何有所突破?兩小時半的片長, 開場僅六分鐘便宣布世界末日的到來, 而重點 不再完全是世界將如何被美國人拯救, 而是重現諾亞方舟的神話“誰能上船、如何決定”。

     災難片導演羅蘭艾莫瑞奇(Roland Emmerich)繼 《明天過後》之後的又一毀滅, 如果災難片沒有其他新花招, 那麼加重劑量似乎是一個在宣傳與鞏固票房前提下的好選擇,《2012》 有著地震、熔漿、海嘯、地殼變動等等各式各樣的毀滅方式, 想生存只能登上躲避洪水的方舟, 於是世界毀滅與全球政 經力量的運作同時進行, 誰能登上方舟不再由優質基因與多元物種決定,而是鈔票, 然而災難大片並不會將焦點放在政治陰謀與人性矛盾上, 重 頭性仍是那些超過上億美金的視覺特效,四次大場面的最後救援、 黃石火山爆發、洛杉磯大陸斷裂、中國雪山瞬間淹沒、 巨大方舟建造等奇觀 場面佔據了影片絕大篇幅。《2012》 主繫於兩個角色: 帶領人類生存的年輕科學家與象徵人類文明的小說家, 而主 敘事線依然是在拯救世界無望後, 所有的父親都在保護孩子的固定公式上,再加上一些次要情節發展。 《2012》貫 徹了好萊塢最重要的精神:娛樂。 你明明知道會看見什麼,但是當你進戲院看見後仍被震懾, 這就是災難片,美國的主旋律影片。

( 原文刊登於Fa電影欣賞 No.14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