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人到了拍攝現場,竟然連要拍什麼都還不知道。我常要求清場十五分鐘或半個鐘頭來「胡思亂想」,我什麼也不做只是看著;因為週遭環境的事物,會帶給我很大的啟示。雖然我是對人很感興趣,但有的時候我反而對事物著迷。  -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 / 9 / 29 2007 / 7 / 30),後期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的重要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同時期地位相當的另一位導演即是費德利哥.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兩位導演在創作初期皆受到來自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但在創作幾部作品之後,即各自從新寫實電影中脫離,約莫從六0年代開始,兩人分別發展出獨特的電影風格,如安東尼奧尼完成《情事》,而費里尼則拍了《生活的甜蜜》,引領義大利藝術電影邁向黃金時代。他出生於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的歷史名城費拉拉(Ferrara)。家境富裕,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波隆那大學(Bologna University)取得經濟學學位之後,他開始為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寫作,成為電影記者。 

 
  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誌《電影》(Cinema)工作。該雜誌是官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由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兒子Vittorio主編。而安東尼奧尼在數月之後就被開除。之後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The Centro Sperimentale di Cinematografia)學習電影技術。1942年,參加了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所導《飛行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的編劇,才實際擠身於電影界;同年,安東尼奧尼也為福基隆尼(Enrico Fulchignoni)的《海賊》(I Due Foscari)擔任編劇和助導,其後到巴黎在法國名導卡內(Marcel Carné)的《惡魔夜襲》(Les Visiteurs du soir)一片中擔任副導。

 

  此時期的安東尼奧尼著迷於紀錄片的拍攝,從42年到50年之間,他拍攝了八部短紀錄片,大多為義大利風俗民情與環境的紀錄,直到1950年,他完成了首部劇情長片《某種愛情的紀錄》,除了新寫實主義的美學風格展現外,在這部作品中亦可觀其最重要的美學特色:段落鏡頭(Sequence shot)的使用,藉著不中斷的長拍,描寫中產階級細膩的心境變化,1955年的《女朋友》也是類似題材,然而這部片為安東尼奧尼帶來第一座電影重要獎項:威尼斯銀獅獎,當中除了長鏡頭的使用外,也經常可見另一個明顯的特色:非戲劇化的敘事手法。整體而言,這樣緩慢的電影風格,將人物動作保留,使得銀幕時間趨近於真實時間,在當時這樣的風格受到爭議,如美國影評人安德魯.沙利斯便曾以「安東尼拗扭」(Anton ennui)批評這樣的緩慢、冗長沉悶的電影表現。
 
或許,講述一個曲折離奇,或是高潮迭起的故事從來就不是安東尼奧尼的興趣,故事也可能是離奇的如《春光乍現》,然安東尼奧尼關注的仍是當中現代生活的荒謬與無常,故將這類偵探故事可能帶來的戲劇性通通排除。安東尼奧尼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與疏離、異化有關,60年代的「疏離三部曲」:《情事》(L' Avventura)、《夜》(La Notte)跟《慾海含羞花》(L’Eclisse),以緩慢的步調與近似幾何分割的構圖,描繪了中產階級空虛的情感世界,刻畫現代人因缺乏有效溝通而苦悶、孤獨,轉而尋求愛情以寄託心靈,卻往往因為無形的隔閡,而深陷在絕望與更深沉的孤寂中。[1]
 
      三部曲之後的《紅色沙漠》,這不僅是安東尼奧尼的首部彩色電影,他更運用大膽的構圖、違反縫合的跳躍式剪接,並以顏色象徵、反映出人內心情感的細膩轉折,這部電影也被《電影筆記》的影評人譽為「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而莫尼卡.維蒂(Monica Vitti)的精神匱乏女性形象,讓她成為安東尼奧尼一部部描繪疏離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標誌。
 
  1966年,安東尼奧尼接著與製片卡羅.龐蒂(Carlo Ponti)簽約,使未來三部電影可以以英語發音而被米高梅公司發行,這三部電影分別是:《春光乍現》、《札布里斯基角》(無限春光在險峰)及《過客》,《春光乍現》在英國倫敦拍攝,描述一名攝影師因一次外拍,卻在沖洗照片時,透過照片的不斷放大(blow-up)發現自己「似乎」拍到了謀殺案,當中最著名的「無影球」結局,成為描繪現代荒謬的著名即景之一;《札布里斯基角》則將背景設在美國,表現當時左派青年的理想與觀點。在影片最後,以慢速攝影將所有象徵著資本主義的物品如傢俱、房屋、廣告看板通通引爆,並大量放入迷幻搖滾樂(包含Pink Floyd、Grateful Dead與Rolling Stone的音樂),襯托出現代社會的無可救藥;由傑克尼克森(Jack Nicholson)主演《過客》則在評論界受到讚賞,但票房成績卻不如預期,他沉寂了六年未再拍片,直到81年才又拍攝《歐柏瓦的秘密》

  自五0年代他開始劇情片的拍攝以降,便從未再拍紀錄片,唯一一部紀錄長片是《中國》,安東尼奧尼受到來自中國政府的邀請,希望能紀錄「文革後的中國」,安東尼奧尼平實素樸的影像,以及旁觀冷靜的旁白,紀錄了大中國的民情景象-當然也包含了殘破仍貧窮的生活,在《中國》完成之後,這部片也遭受中國譴責為「反華/反共」而全面禁演,直到2004年,由北京電影學院所舉行的安東尼奧尼紀念影展中,《中國》終於被允許正式放映。
 
八0年代之後的安東尼奧尼,因為中風的關係故創作力大為減弱,但他仍持續拍攝一些較短的紀錄片,1995年更與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一同拍攝了《雲端上的情與慾》,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威尼斯影展中與《三輪車夫》同時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同年,他也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成就獎。
 
安東尼奧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在高齡九十三歲時所拍的《愛神》(Eros),這部集結三部短片的電影,分別由公開表明深受安東尼奧尼所影響的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攝《手》、以及美國獨立製片導演史蒂芬.索德柏(Steven Soderbergh)拍攝《夢》,再加上安東尼奧尼自己拍攝ㄧ段名為《慾》作為註腳。短片的形式,或許無法承載安東尼奧尼那透過長時間堆砌而成的影像含蓄力量,這段《慾》顯得欲振乏力,卻仍維持著安東尼奧尼作品的一道重要母題:疏離、漠然,以及人的慾望如何分崩解離。
  
安東尼奧尼於2007年7月30日逝世於羅馬,享年94歲,另一個偉大的電影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也在同一天過世。在葬禮上則特別設置了大螢幕,放映安東尼奧尼電影中的黑白連續畫面,以其空虛、寂靜的影像,緬懷這位剛殞落的現代電影大師。


[1] 現代主義電影相對論,安東尼奧尼傳記 http://blog.sina.com.tw/vita517/article.php?pbgid=17891&entryid=573277

 



作品年表
IMDB     
安東尼奧尼的wikipedia  
中文      英文
延伸閱讀:專題 安東尼奧尼(台灣電影筆記)

Stanley5's blog - 大師再殞: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現代主義電影相對論-安東尼奧尼與楊德昌回顧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