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又二分之一》、《導演筆記簿》、《費里尼的剪貼簿》 
 
 
在提到作者的「自我探究」時,《八又二分之一》絕對是費里尼電影中最為閃耀的一部,不論是對作者風格成型的探討,或是對整個現代電影上的視野開拓,這部影史上的超級經典,故事在描繪一名「不知道下部片要拍什麼的導演」的混亂生活,導演Guido除了不知下一部片該如何進行,感情生活也一團混亂,還要應付製片與演員們的追問,最後他躲在桌子底下,開了象徵性的一槍…然而下一個鏡頭,他卻又若無其事地站了起來,終於開拍了自己的電影…   

       片名《八又二分之一》並未指涉影片的真正內容,而是指費里尼所導演的「第八又二分之一部」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電影符號學家梅茲(Christian Metz)曾以「盾形結構」(construction en abyme,另譯鏡子結構)來分析本片,這並不只是對影片中由鏡而生的幻境世界作一讚嘆,而是更積極地讓片中導演Guido與銀幕外的導演費里尼,作一雙重的緊密連結(註1)。
 
這場既混亂又浪漫的導演生活,由Guido的飛翔夢境作為開場,「向上飛翔」的意象也曾出現在《生活的甜蜜》-主人翁恰好都是馬斯楚安尼,以飛翔作開場表面上充滿著無拘束的快樂與自由,不過降落地面後的難堪才正要發生。影片自信地以「切」(cut)作為現實與幻境的銜接,在毫無預告與提示下,現實直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幻想或夢境,或說在這兩者實虛不分的狀況下,已融為一體,如此鍾愛夢境描繪的費里尼,最愛的並不是佛洛伊德,而是榮格(Carl Jung)。容格將夢看成人類共同經驗所導致的原型意象,於是對費里尼而言,夢境反而更接近現實。
 
     這些幻想夢境有Guido與父親的對話,母親輕輕一吻後成為妻子Luisa、童年那道解開寶藏的魔咒「Asa Nisi Masa」(亦可縮寫為榮格的阿尼瑪Anima)、海邊的誘惑妖姬、周旋在女明星間的綺想,以及最終盛大的馬戲表演…等,為了展現本片的極度自由,費里尼拋棄了劇本的古典架構與合理性,讓同個演員分飾兩角,甚至讓角色穿插在各段出現-如童年的海邊妖姬莎基娜,先是現身在小Guido的童年,然後再以同樣姿態出現在導演Guido的閣樓與試鏡現場,幻境充滿可能,邏輯在此不適用。  

   《八又二分之一》

     《八又二分之一》中最後一場戲,Guido又開始執起導演筒,開始「導演電影」,這是全片中唯一一幕他作為導演的實際表現,Nino Rota的馬戲音樂響起,他卻又放掉自己導演的身分,伸手邀請Luisa一同進入遊行人群歡舞,此刻,導演成為演員,缺席的導演則由費里尼代替,一名象徵希望的少年小號手在聚光燈下走開…於是費里尼的電影結束了,Guido的電影才正要開始,這或許是《八又二分之一》與其他後設電影最大不同之處,「電影中的電影」重點不在完成與否,而在於過程中的刺激、朦朧與光彩。

      1969年費里尼為NBC拍攝一部電視短片《導演筆記簿》,這部僅一小時的影片是關於費里尼始終未完成的影片《馬斯托納之旅》(Voyage de G. Mastorna),以及同年《愛情神話》的拍攝準備工作。一艘大型的太空船佇立在荒地中,那是費里尼一直無法拍攝的《馬斯托納之旅》主要布景,此外也展示《愛情神話》那座陰暗的宮殿迷宮,《導演筆記簿》混合了紀錄與重演,再加上費里尼的現身走訪,與茱麗葉塔談《卡比莉亞之夜》,甚至還拍攝了一段古羅馬嬉鬧默片短劇,頗有向美國默片喜劇致敬的意味,類似的默片拍攝方式也令人聯想前作《安東尼博士的誘惑》及後來的《揚帆》。   

  《費里尼的剪貼簿》

    
《八又二分之一》、《導演筆記簿》,及《費里尼的剪貼簿》被視為費里尼的「導演三部曲」,其實除了這三部「拍攝」主題明確的電影外,在《小丑》與《羅馬》中,費里尼也現身成為片中正在拍攝電影的導演,透過街頭採訪,它既有紀錄性質,又有戲中套戲的特點,達到某種「鏡像迷宮」(Mise en abyme)(註二)的效果;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電影城搭景的航行片《揚帆》,電影裡處處是人工刻畫的痕跡,再加上影片前那段無聲默片呈現…如此看來,費里尼在影片最終出現,再次點醒觀眾現實與虛幻的邊境所在,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備註:

1 《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八又二分之一的鏡子結構》
《費德利哥.費里尼︰一個夢,一生》P.106 
3  光點的完全費里尼影展並未放映《導演筆記簿》,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找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版的八又二分之一.裡頭bonus有收錄這部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理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